《≡十六计》的作者是谁?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

297 2023-10-25 17:06

作者未知。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做辩碰,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

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扩展资料

之所以没有固定的作者,要谈灶世到三十六计的来历。三十六个计谋,大部分来自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中,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战例则有国内外各处的。另,部分计谋则来自后人对部分近代或当代战役想出来的。

所以《三十六计》的著作过程经过了许多年代和许多人的智慧结合,没有单一或固定的作者。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长石兴邦研究员认为,张联甲先生孜孜纯谈不倦地博览古代军事典籍,潜心书理,研究而编撰的14万余言的大型兵书《秘本兵法》,为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文化作出了贡献。像其中重要部分的“六六行·三十六计”,较之《三十六计》,其内容要丰富得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

01 瞒天过海

02计 围魏救赵

03计 借刀杀人

04 以逸待劳

05 趁火打劫

06 声东击西

07 无中生有

08 暗渡陈仓

09 隔岸观火

10 笑里藏刀

11 李代桃僵

12 顺手牵羊

13 打草惊蛇

14 借尸还魂

15 调虎离山

16 欲擒姑纵

17 抛砖引玉

18 擒贼擒王

19 釜底抽薪

20 混判唯水摸鱼

21 金蝉脱壳

22 关门捉贼

23 远交近攻

24 假道伐虢

25 偷梁换柱

26 指桑骂槐

27 假痴不癫

28 上屋抽梯

29 树上开花

30 反客为主

31 美人计

32 空城计

33 反间卖租计

34 苦肉计

35 连环计

36 走为中冲兆上

三十六计年代较为久远,作者已无从考究。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谋书,是我国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很多人把《三十六计》的作者想当然的认为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甚至这只是个美丽的幻想,其实《三十六计》另有其人。

《孙子兵法》中提出了一条特别重要的智谋原则,即“兵者,诡道也”。其《计篇》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被称为“诡道十二法”。“诡道十二法”多从战略角度进行谋画,属于军事战略理论,“三十六计”除继承孙子的战略理论之外,还着重从战役战术角度,总结兵家诡谲之谋,亦即具体的战术策略,是对《孙子兵法》的发展和创新。在我国众多兆游亏兵书中,《三十六计》独树一帜,雄踞百代,与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并称为我国军事史上的双璧,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孙子兵法》的作者由于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现确定为兵圣孙武,《三十六计》作者由于岁月流逝,灰没尘封,竟成谜团。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作者的影子,《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记载:

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宫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

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则传》中,还增写了如下按语:“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一卷也从《南史》。所谓避魏事,即前面提到的檀道济北伐无功而返事。《三十六计》作者竟然是檀道济。

王敬则说及“檀公三十六策”之时,是在齐明帝永泰元年(498),《南齐书》大约成书于梁天监十三年(514)至普通七年(526),两者相距只有20年左右。上距檀道济去世的436年,前者为62年,后者约80年左右。这样看来,在宋、齐、梁时代,檀道济的《三十六计》已广为流传[1]。

2003年6月,济宁民间发现一玉简册,共66片。部分简片呈绿色或灰褐色,有大小不规则的蚀孔与自然形成的沁色和包浆。单片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整体平铺132厘米,重4.6千克。玉简之上阴刻小篆体文字919字,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末片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开皇为隋文帝年号,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经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吕济民,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周南泉,南京博物馆研究员汪遵国等专家鉴定,认为玉《三十六计》简册,隋开皇年间刻,和田青玉质,残损不大,沁色和包浆自然,阴刻小篆体文字,书法古雅。

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发表叔和文章说:“十几年前,我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叔和所说这本《三十六计》小册子,是1941年10月由成都兴华印刷所用土纸翻印、成都瑞琴楼发行的。翻印本上有简短的说明,说书磨橘是抄本,1941年在邠州(今陕西彬县)某书摊上发现。该书未署作者姓名。细检该书,其计名、顺序、解语,与玉简册《三十六计》基本相同,惟“偷梁换柱”解语,开头多出“频更其阵,抽其劲旅”8字,书中并增写了文前总说、文后跋语和对各计“解语”的“按语”。这似可说明,叔和发现本与隋玉简册是同一版本,而“总说”、“跋语”、“按语”当为后人增补。这一版本,或许就是南族神齐时人王敬则所说的“檀公三十六策”。

檀道济,高平金乡(今属济宁)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生年不详,卒于南朝刘宋元嘉十三年(436)。出身军旅世家。其叔父檀凭之,曾官宁远将军,阵亡后追赠散骑常侍,封曲阿县公;长兄檀韶曾官辅国将军,江州刺史;次兄檀祗,曾官宁朔将军,封西昌县侯。韶、祗二人,《宋书》有传。

《三十六计》中的计名,大体有这样几种来源,一是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用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帮助赵国解围事;“暗渡陈仓”,用的是刘邦攻打项羽之时,听从张良、韩信之计,明修栈道,迷惑敌方,暗中却绕道奔袭陈仓,并取得大捷事。二是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用《孙子·军争篇》语:“以近待远,以佚(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声东击西”,用《淮南子·兵略训》中语:“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三是古代书面语。如“李代桃僵”,用的是《乐府诗集·鸡鸣》中“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的诗句;“无中生有”,用的是《老子》四十章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句意。四是对古代实际战例的概括。如“美人计”,有西施绝色媚夫差、纣王女色亡国等战例;“空城计”,有诸葛亮空城智退司马懿大军的战例;“苦肉计”,有周瑜打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曹操大军的战例等。五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所用成语。如“指桑骂槐”、“金蝉脱壳”等。

《三十六计》中的个别计名,其寓意来源的战例虽古以有之,但其用语却晚于檀道济生活的时代。如“瞒天过海”用的是唐贞观十七年(643)薛仁贵随太宗征辽故事;“笑里藏刀”用的是《旧唐书·李义府传》中“义府笑中有刀”之语。其更原始出处,还有待考证或新的发现。也许现在流行的《三十六计》由后人修改,也许作者根本就不是檀道济,或许檀道济的《三十六计》与现行的《三十六计》根本不是一个版本,这些有待专家考证。

据有关书籍介绍,《三十六计》没有真正的作者。

之所以没有固定的作者,要谈到三十六计的来历。三十六个计谋,大部分来自孙武的作品《孙子兵法》中,是由后人在研读《孙子兵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其中战例则有国内外各处的轮祥。另,部分计谋则来侍陵自后人对部分近代或当代战役老桐戚想出来的。

所以《三十六计》的著作过程经过了许多年代和许多人的智慧结合,没有单一或固定的作者。

没有作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