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识李故事现代版 分了好几段,在杂志上看到过,现在想找没有了················

174 2023-12-01 22:49

一、王戎识李故事现代版 分了好几段,在杂志上看到过,现在想找没有了················

王戎识李

人物简介:

王戎(生于魏青龙二年,卒于晋永兴二年(234-305)字浚冲,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自幼聪明过人,好清淡。西晋大臣,官至尚书令、司徒、封安丰县侯。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昶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重点词注解:

1.王戎:晋朝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曾经。 3.诸;众多。 4.游:玩耍。 5.子:果实。 6.折枝:压弯了树枝。 7.竞走::争相跑过去。走:跑。 8.唯:只有。 9.信:果真,的确。然:这样。信然:确实这样。 10.取之:拿来。 11.信然:真是这样的。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孩们一起玩耍。路边的李树上结了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那些小孩都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回答道:“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将李子取下来,的确如此。

Q: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A:“因为李子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话,就应该早被摘光了。”

启示:

我们应该: 1、我们应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 2、我们要在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二、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属于人物的什么描写?

这是属于人物的语言描写。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棵树长在路边,又结了很多果实,肯定是苦的李子。(不然为什么没人摘呢)

这句话出自宋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三、取之信然是什么意思

摘过来,尝一尝,的确是这样。

一、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二、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同游玩。看见路边有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孩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去摘李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过来,尝一尝,的确是这样。

三、出处

《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二、作品赏析

《世说新语》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三、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年--444年)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

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道旁李树

四、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果子?这说明了什么?

善于分析、推理,遇事肯动脑筋。表现其从小聪明出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