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年饭”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108 2023-11-11 15:35

一、“压年饭”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

压年饭是壮族的过年风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国56个民族的共同节日。除汉族外,许多少数民族也以本民族特有的庆祝方式来欢度这个传统佳节。

黎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海南省):

除夕之夜,黎族人会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酒佳肴,席间还要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一半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的四川省):

春节期间彝族人会集体跳一种叫作“阿细跳月舞”的舞蹈以示庆祝。有些村寨在大年初一会让男子来承担家务,而让妇女休息,以此作为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湖南、贵州等省):

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苗族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三省以及北京、河北省一带):

满族讲究春节要庆祝两次,除夕和大年初一各庆祝一次。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一带):

侗族人在大年初一早上会从鱼塘里弄几条鲜活鲤鱼摆上餐桌,这样做是为了预示新的一年吉祥有余(因为余与鱼同音)。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喜欢在除夕之夜就把初一的饭做好,壮族称为“压年饭”。预示来年丰收,吉庆有余。

羌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四川省):

在春节期间,羌族每家每户都要摆放牛、羊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另外,在除夕夜大家要围着酒坛而坐,在年长者的带领下,用一米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吮吸坛中的美酒。

水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水族孩子们会挨家串门向大人讨糖果吃,谁要得最多,谁就被认为福气最好,将来聪明健康。

白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白族在大年初一清早的第一顿饭是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预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日子。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

朝鲜族的习俗是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各样丰盛饭菜,吃“八宝饭”。大年初一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内蒙古自治区):

初一的早晨,身着各色服装的蒙古族青年男女,跨上骏马,到各个蒙古包(蒙古人居住的房屋)给长辈们拜年。另外,蒙古族还会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带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哈尼族男女青年在春节期间会聚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并挑选意中人。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

在大年初一,纳西族要为13岁的少年举行大礼,女孩子称“穿裙子礼”,男孩子称“穿裤子礼”,通过这个仪式表示已进入成年。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云南省、四川省):

初一早晨,普米族人就开始鸣放礼炮,吹起海螺,以示庆贺。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贵州省):

春节期间,布依族青年男女要身着盛装,互相拜访;或者结伴野游,跳舞唱歌,玩到尽兴才回家。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

大年初一早晨,鄂伦春年轻人要先给家中的长辈敬上满满的一杯酒,行礼表示孝敬和问安。然后,同辈之间互相对饮祝福。吃过早饭后,青年人聚到一起,进行跑马、射箭等比赛活动。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

初一清早,达斡尔族的青年们双手沾满锅底灰,争相往别人脸上涂抹,美丽的姑娘们往往被小伙子涂成“灰姑娘”。据说这是预祝丰收和幸福的意思。

二、旧社会,在云南,可以看见有人将小孩用布包裹起来挂在树上,请问是少数民族的风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不知你说的是不是死了的小孩如果是的话,那是树葬,不仅是云南有:

树葬。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或把死者存放于专门做的棚架上,任其风化的一种葬法,故又称为:“风葬”、“天葬”、“木葬”、“挂葬”、“空葬”、“悬空葬”。以树葬的葬式和木架结构等情况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悬尸于树;缚尸于树;置尸于台;悬尸于架。上述四种树葬之俗,前两种为原始葬法,后两种则是派生形式。

这种树葬之法在我国历史文献和民族学、民俗学材料中均不乏其例。这种葬法在现代北方的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以及南方大瑶山的瑶族、贵州的侗族、云南的僳僳族人都曾流行过。其中鄂伦春族人死后用靴皮将尸体裹起架于树上,待皮肉腐烂骨坠下之后,再拾骨埋人土中;赫哲族将死掉的小孩用桦树皮包扎起来,置放于树杈上;广西大瑶山一带的瑶族人对小孩也实行这种葬法,其做法是用破布或棕皮包裹尸体,放于竹筐中,把竹筐挂在山冲的树木中,让尸体迅速腐烂,认为这样小孩的灵魂就容易转世投胎;贵州侗族婴儿死后也实行“挂葬”,先把死婴穿好衣服,放在粪箕或簸箕中,用新的布或黑布盖上,挂在村寨附近的山坡的树枝或竹枝上,或用草绳捆好挂上,任兽禽吞食,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母亲再孕,否则就难孕或绝育。

参考资料:www.jnbz.gov.cn/reportdis.asp?id=104

三、求一份音乐欣赏课的说课教案!

音乐欣赏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说课稿

--------------------------------------------------------------------------------

发表日期:2006年5月10日 【编辑录入:风舞十天】

复旦中学 吴晶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渝中区复旦中学的音乐老师吴晶。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欣赏综合课《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

本课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课。本单元共三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体裁歌曲的欣赏,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和个人风格;《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蒙古族民歌《赞歌》和哈萨克民歌《玛依拉》。《赞歌》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是一首长、短调相结合的歌曲,曲调豪放,优美深情,刚柔并进的演唱更增添了歌曲的感染力;哈萨克民歌《玛依拉》热情奔放,富于草原风味。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听赏两首各具特色的民歌,使学生了解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民歌的音乐特点,认识到在同一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和音乐风貌,从而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本课的重、难点是通过欣赏不同民族的音乐,使学生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又各不相同。所以我采用了视听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优点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从而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的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它由复习前课乐理知识,听赏歌曲,创作活动这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开课:“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那你们对这个大家庭了解多少呢?先让学生讲讲对少数民族的认识和看法。引起学生对少数民族的兴趣(点题),问题和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引起他们倾听的愿望。接着我将采用多媒体影像播放一组少数民族风情的介绍片段,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

接着进入第二环节:首先我让学生欣赏《赞歌》和《玛依拉》两首歌曲的旋律片段,提问:这两首歌曲各属哪个民族?两首不同的风格民歌片段,引发学生了解各民族音乐全貌的兴趣。然后我用课件展示出中国的版图,把学生“带入”蒙古,去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吃、穿、住、行等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我将让学生欣赏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赞歌》,欣赏完后由学生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这样能让学生在听赏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最后与他们一起总结出蒙古族歌曲的音乐特点——旋律自然流畅,宽广。

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弛一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让学生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教他们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的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活跃起来。接着欣赏一段新疆的舞蹈片段,欣赏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新疆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分别讲讲自己眼中的新疆,同时我会让他们欣赏哈萨克民歌《玛依拉》,在听时,我会提示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抓住新疆民族音乐的特点,我会让他们再复听一次跟旋律哼唱,最后我运用表格对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新疆民歌的音乐特点——热情、奔放、自豪。然后把蒙古族民歌与新疆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等特点作比较,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加直观的区分出不同民族音乐来源与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文化。

最后是第三个环节创作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我将播放两首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歌曲,让学生说说是哪个民族的歌曲,其音乐特点有哪些?有了前面两个民族音乐的分析过程,学生能更加熟练的抓住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然后我再让他们根据不同民族的特点进行表演创作,如:舞蹈、绘画、服装展示等等。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真正的融入到民族文化中去,学生在一起创作,发挥集体精神,并进行互评。学生在轻松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了解到音乐离不开人民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也有着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都具本民族的风格特色,从而成为该民族的重要标志。

这堂课,我重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穿插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课堂也变得格外生动、有活力。这一课在教学上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在课堂里巧妙的将欣赏民族音乐——探索民族音乐——表现民族音乐融合在学生的活动中,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发现不同民族的特点,整个过程连贯而自然。另一个特点是教学控制,通过熟悉的音乐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加上有效的控制,使课堂真正做到活而不乱。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