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川镇的经济发展

153 2023-11-29 15:20

镇内以稻米、小麦为主食。通常一日三餐。农事繁忙时,加早点或夜点,建 国前,贫富悬殊,贫困的农民以杂粮、瓜菜掺入作主食。城镇居民多现买现吃,荤素搭配随家境而异;农家旧时常以素菜为主,镇内居民的肉食,回族似牛肉为主,其他民族以猪肉为主。镇内百姓善于制作腊肉、油鸡、香肠、腌弓鱼、螺丝酱、酸腌菜、卤豆腐、干豆鼓及酸肝的制作,喜吃油煎乳扇、泥锹钻豆腐等风味菜肴。在镇内,常食的蔬菜有:白菜、青菜、萝卜、茄子、辣椒、青蚕豆、黄豆、菜豌豆、荷包豆、红豆;花豆、羊眼豆、窝笋,西红柿、葱、蒜、韭菜、洋芋、芋头、红薯、蔓昔、芹菜、山药、百合、莲根、南瓜、冬瓜,黄瓜、西胡子等。邓川三江过境,渔产丰富,当地群众爱吃鱼,有酸辣鱼、冻鱼等。婚丧喜庆,白族、汉族主人家多以八大碗菜待客。镇内回族家庭条件好的每年都要宰一头菜牛,把牛肉腌制成牛干巴。回族喜欢喝茶,凡吃饭都要泡上一壶茶。

(1)点心:传统的点心有年糕、元宵、米粉团儿、包子、耙耙(煎面耙耙、麦面耙耙、荞面耙耙、酥香耙耙)。饵块、饵丝、熟豆粉、凉宵、凉粉。现在饼子、奶油蛋糕、方便面等也逐渐风行。 酒类:除回族外,其他各族人民都喜欢饮酒,且多将白酒加以泡制成木瓜酒、青梅酒、大枣荔枝酒等。旧时,喜饮烤茶(又称百抖茶)。

(2)特色食品:“生皮”是镇内除回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传统菜肴,它由烘烤近熟的猪肉切成肉丝,佐以酸醋、酱油、辣椒、味精、葱、蒜、盐、姜等调料,颇具独特的地方风味。逢年过节,亲友相聚多食生皮。近年,查出吃“生皮”易得“旋毛虫病”,多数人转吃油炸“生皮”(常称“牛街生皮”)。部分人还爱吃“羊生皮”。乳扇是邓川地区白族最早制作的一种奶制品。邓川乳扇酥脆清香,营养丰富。乳扇吃法多种,可生吃,也可煎、烤、煮。乳扇是制作白族“三道茶”的原料之一。

(3)其他:雕梅、炖梅、毛驴汤锅、牛奶煮鱼等。 (1)头饰:镇内各族妇女的头饰丰富多采,不同民族各树一帜,同一民族亦各有特色。 回族已婚妇女梳发髻,饰蓝底绣花头巾。过去,白族未婚姑娘梳长辫,饰白洋布绣花头巾或者彩色花毛巾,用红毛线缠发辫盘系于头,已婚妇女梳发髻,饰蓝布绣花头巾。现年轻妇女不在盘头、梳发髻。邓川各族妇女服装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男子服装较俭朴。清末民初;无论男女老幼,衣色以青、蓝、黑为主,衣料贫富殊异,富人多用绸、缎、绢、纱、皮,穷者多用土布。

白族服饰

(2)“领褂”,是全镇各族妇女喜穿的一种服式,它前襟齐腰,后 襟及腔,且右开襟、领低,襟沿多用灯芯绒缝护,领褂布料有别,色彩各异,多喜深红与深青色。

(3)“围裙”,是与卖嫌“领褂”相配套的一种围腰式样,缝制工艺讲究,邓川地区一领围裙比乱配键一件衣裳的价格高,围裙色彩装饰随年龄而异,老年妇女系蓝、青色,中年妇女邓川地区系白、青色镶边围裙,年轻姑娘流行“白围腰红领褂”。现镇内年轻人的服饰同汉族无异,只有在喜庆节日或文艺表演时才穿“金花服”、“阿鹏服”。 唐时,南诏“白蛮”“每年十一月一日盛会客,造酒,杀牛羊,亲族邻里,更相宴乐。三月内作乐相庆,惟务追欢,户外必设桃符,如岁旦然。改年即有建寅之月。”其余节日,与汉同。

(1)春节:俗称“过年”。腊月下旬,人们即打米粉,做饵块,杀年猪,做咸菜,洗衣被,打扫庭院,准备过年。至腊月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则刷门户,贴“门神”、“春联”(新丧人家贴白纸黑字或蓝底白字丧联),除夕之夜,合家团聚,放爆竹庆岁,用酒肉、乳扇等佳肴祭祖先,祭灶神。人人都用温水洗脚,意在“年夜上洗洗脚,所到之处赶得着”。是夜,“哗巧竟夜围炉守岁”。长辈给小孩发“压岁钱”。次日清晨,人们争先到井边放鞭炮,抢头水,以最先舀到清水为吉祥。正月初一早餐多素食,用舀来的清水煮元宵及“雷响茶”,并把头道茶及第一碗元宵先敬供祖先,再虔诚地端给家中长者。是日出行必向喜神方。亲朋往来贺岁,以酒肉接待。后来,拜年改从初二开始,从初二至十五这段时间,民间竟相走亲窜友,以饵块、面条、糖食相馈送。到岳父、师父家,礼物尤重,有公鸡、猪脚等。其间各村先后迎神演剧。城乡开展联欢、慰问、唱戏、耍龙、耍狮、等活动,举镇庆祝。

(2)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明清之际,各家张灯结彩,举家昼游夜欢,极为热闹。现仅以元宵示庆贺。

(3)二月八庄家会:农历二月初八,以草药交易居多,且各种农具汇集,故称“庄家会”。 火把节:是镇内白、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以农历六月二十五为火把节。火把节当天,白族村寨在村中心或村头空地上竖起高数丈的大火把。火把以青松为主干,干柴松明层层包扎,节节增高,形似宝塔。顶端装饰着“五谷丰登”的大斗和各色旗子,一串串的糖果食品悬挂在火把上。待到夜晚点燃火把,全村男女老幼争相抢夺火把上掉落的糖果。节日之夜一片欢声笑语。现邓川工业园区每年都举行火把节晚会,并放烟花。

(4)火把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在镇内,影响最大的首推南诏时期白洁夫人殉国说。竖松明大火把、骑马奔驰耍小火把及“捂手花”(用凤仙花根捣烂捂红指甲)等,都与松明楼焚五诏主,邓赕诏诏主咩罗皮妻白洁率部下点火把跨马星夜救援及铁圳寻夫烧红十指的传说有观。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初,各家将先祖“影神”接回中堂,朝夕祭奠。至四日,设祭、焚冥钱,傍晚,合家叩头“烧包”边念边焚,以寄托哀思。新丧之家,则必焚一匹纸扎骏回。亲族备鸡鸭、某冥衣,前往哀悼。古时用布缝制。明代刺吏李文培禁止用布制冥衣,后改用纸做冥衣冥钱,沿袭至今。

(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家家备办水果、月饼拜月赏月,邀亲朋好友共饮团圆酒。位于中和沙坝街渔潭坡传统的八月十五物资交流会,给镇内中秋佳节增添了隆重的节日气氛。会期7一10天,年末嫁娶的人家,都在物资交流会采办嫁妆。

(6)建房:镇内民间新建房屋,上梁之日,习惯张贴“紫微高照”横批和“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等吉利对联。上梁时,燃放鞭炮,木匠师傅将缠有红布的正梁缓缓上提架好后,手抱雄鸡、口呼吉言,随后将大馒头抛给造主夫妇,“接着荣华富贵,没接着富贵荣华”。后又将其他馒头硬币及壶中的三江水一齐洒下,让众人争抢。当天宴请工匠及亲友,称“上梁酒”。 婚嫁:建国前,男女婚姻都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且程序繁琐,一般都经“要八字”、“说亲”、“订婚”、“通信礼”、“迎亲”、“回门”等六七道程序。 境内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许多禁忌,有些禁忌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许多禁忌逐渐消除。“吃”傈僳族忌吃狗肉及猫肉。回族忌饮酒、抽烟、忌猪肉及蟹,忌吃自死之物及动物之血等。“衣”的禁忌忌穿白色衣服进入办喜事的人家,戴孝的人连一般人家的大门都不能踏进;忌穿红色衣服进入办丧事的人家。“言”的禁忌大年初一,忌谈不吉利的话题,不重复夜里的梦话;赶马及外出做生的人,说话不能涉及豺、狼、虎、豹等字眼;某人去世,避讳说“死了”,而说“不在了”,回族则称为“归真了”。“行”的禁忌大年初一早上不扫地、不泼水,否则认为把财宝扫走,泼出去了;大年初一妇女不远走不能到别人家,否则认为不吉利;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归家(即常说的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公公忌进儿子媳妇的房间;妇女不得在院心和露面梳头;新娘未进大门,孕妇不得进入新房;门前挂着蒸笼底加红纸(布),表示这家有产妇已生小孩,别家孕妇就不能进这家的大门;产妇产后一月内,忌入别家卧室或厨房,否则,会给别人带来不吉利或会触犯“灶君老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