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么那么向往《冷》

93 2024-06-15 15:54

一、我怎么那么向往《冷》

冷能忘记感觉,不郁快

二、求一篇以《冷》为题的作文

“呼——呼——”早晨,我揉了揉朦朦胧胧的眼睛,发现窗外的北风弟弟又在搞恶作剧了.他抓着我的窗户使劲地摇,摇得“砰砰”直响.“啊——嘁——”我打了个喷嚏,哎,好冷啊!妈妈给我扔来了几件毛衣和一件羽绒服,说:“快穿上,别着凉,今天可只有九度!”什……什么!九度!我赶紧穿好衣服,马上去刷牙洗脸.可一开水龙头,那冰冷的水便唱着歌儿冲出来.“呀,好冷呀!真是刺骨的水呀!”出门前,我塞了一条围巾在书包,以防万一.

“妈妈,再见!”我竖起衣领,蜷缩着出了门.“咝——”一阵风向我吹来,冰凉冰凉的.我迅速戴上了围巾,可仍在直哆嗦.我随后又把衣服上的帽子也套在了头上,嗯,这下好多了.下了电梯,我习惯性地伸手拉开大门,一阵寒风直朝我袭来,我又一次理了理衣服,出去了.虽然我穿了这么多衣服,可那顽皮的风弟弟还不罢休,还往我身上找缝隙钻——他钻进了我的袖口、衣领,我不禁打了个寒颤.看,小区的保安叔叔也换上了焕然一新的冬装制服.走出小区,只见路的两旁,滚动着干枯的落叶,刮得地面“沙沙”地响着;一棵棵紫荆树在疯狂地扭动着身体,一片片紫荆花瓣像雪一样地落下了.“啊,好美的雪!”对面小区的几只狗也不追逐着闹了,它们有的在阳光下一动不动地睡懒觉,享受着阳光的温暖;有的在保安亭的桌底下,身上耷拉着一件毛衣,睡得正香呢!

我踏进校园,只见只有寥寥无几的值日生在扫地.寒风一吹,植物的叶子纷纷落下来,害得那些值日生手忙脚乱,甚至来回奔跑.回到课室,一看,只见同学们仍穿得像个粽子一样,被五颜六色的外套裹得严严实实,像一个个彩色的鸡蛋.坐在靠窗边的梁铭鸿突然叫起来:“同学们,来点刺激的玩玩吧!”说着,他抬起手来把窗户开得大大的.北风迎面吹来,我们都冷得蜷缩了起来,转眼间,脸似乎被冻僵了,生疼生疼;头发被吹得跳起舞来,根本不敢睁开眼睛.大家的嘴里却不闲着:“你个死梁铭鸿!赶紧关窗!”他倒好,躲在墙后“咯咯咯”地笑着.

北风还在“呼呼”地刮着,树叶还在“沙沙”地响着,小动物还在“呼噜呼噜”地甜睡着,我们都还在教室里哼着——“啊,好冷,好冷啊……”

三、十五夜望月中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有何作用、简要赏析诗的意境之美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鉴赏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一个“冷”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寒冷宫(月宫)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他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诗人不再正面写自己的思亲之愁,而是用一种疑问式的委婉语气道出那绵绵的愁念会落在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在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确实高妙。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炼字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录此诗,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认为,“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赞王维诗“著壁成绘”,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这一评语也可移之于评一切有意境的唐诗。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画家喜作唐人诗意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它的背景为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两人望月而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